
以前對所謂古文書總是望而生畏?第一個對古文之意總是摸不著頭緒,更遑是什麼是契頭ˋ契尾。當在老師帶領去一趟草屯田野調查下來實際看到古文書之後,格外令人震撼。大部分同學以前對古文書的認知總是第二手,不是從古文書集就是別人引用的文獻上研讀,雖然有註解雖然不用自己讀非常省事,不過總是還有距離,不如身入其境。去了草屯見識到很多開墾以來古文書的真面目,印證老師課堂所言所謂契尾係留存在民間的另一聯存根聯留在政府,好像雙聯單一樣。在中國叫做大契ˋ小契,大概叫做契頭ˋ契尾,真是不錯的體驗。
研究古文書學的學問就是古文書學,我們今日台灣好像是把古文書範圍定在這些往來文書,主要就是買賣的契約書,如此範圍太狹小。還有文書ˋ檔案ˋ手稿等不同名詞,這些最後都變成文獻,都是研究歷史很好的材料,我們在草屯所見的古文書也得到驗證。諸如關於草鞋墩有各種不同說法,有傳說指是鄭成功帶兵打原住民,至此士兵脫下草鞋換鞋堆積如山。換一種說法主角從老子變成兒子鄭經ˋ或是其愛將劉國軒帶兵剿原住民,至此,士兵脫下草鞋堆積如山。之後主角又變成抗清名人林爽文,指林爽文帶兵至此脫下草鞋。最後主角轉到鹿港挑夫身上,指鹿港挑夫挑東西要到埔里社中途在草屯休息也脫下草鞋如山。我們從台灣漢人拓墾的時間與路徑研判前三種不可能,因為當時漢人沒有越過八卦山以東,林爽文事件是乾隆五十一年,我們在草屯收藏家所留存乾隆二十三年古文書清楚見到當時契約上已有草鞋墩之名,可說是對此說法最好的反證。不過聽了如此多的到草屯脫鞋的傳說,本人倒是有一些的想法,認為初墾時期的草屯想必是到內山很好的旅次中途休息站,不管是從萬斗六沿烏溪進山或是經斗六門沿濁水溪進山,好像各路人馬到此都要脫鞋休息一番。
講到演變,在台灣形式內容改變比較重大的兩個重大時期,一是劉銘傳時期的清丈,一是日本人的土地改革。劉銘傳以前契約標示土地位置很模糊,劉銘傳清丈之後很清楚,不過要收稅引起施九緞造反就不收稅了。另外以八堡圳為例,其實堡應該是保,道光年間的彰化縣志寫的很清楚,到劉銘傳時土地丈單上寫成加土的堡,後來連日本人ˋ連橫都一直錯下去。劉銘傳的土地清丈可說是清領期間一大壯舉不過還是衍生很多後遺症,除了揪出很多隱田課稅引起大租戶等不爽外,沒丈到的也是爽一下子,因為日本人領台之初,對土地所有權的認定是以劉銘傳所丈版本為認定標準,因此造成很多沒貝清丈到的山地等都變成國有地。陳老師以其故鄉竹山為例,大批林地變成國有,後來還賣給日本財團三菱等,該地日據時期國有竹林地的騷動一直延續到國府遷台後,直到李登輝總統執政時才告一段落。
另外談到古文書的價值,陳所長以王世慶與張傳璽為例來說。王世慶認為古文書共有研究(1)地方開發史ˋ拓墾史(2)研究土地制度史(3)研究社會經濟史以及土地經濟(4)研究財稅ˋ金融ˋ物價(5)研究法制史(6)研究財產分配與祭祀公業(7)研究民族學。張傳璽將契約價值分兩部分: (1)研究契約本身發展的歷史及其規律。 (2)研究與契約有直接關係的社會史ˋ民法史ˋ商業史ˋ財政賦稅史ˋ土地制度史ˋ階級關係史以及地主與佃農的關係等。我們在草屯的古文書之旅也看到很多例子。
古文書的收藏狀況,台灣的古文書收藏自日治時期開始,日本人初統治台灣之際沒有方針,因此開始進入所謂大調查時代,將台灣什麼都進行大調查。總督府各單位調查都收了不少古文書,私人伊能嘉矩ˋ平山薰等也收集很多古文書寫了不少跟台灣有關書籍。而我們在草屯收藏家手中也看到一些日本時代所留下的老文物,諸如教科書或是老信件ˋ老照片等也很有時代意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看到一張由板橋林家林熊徵與鹿港辜家辜顯榮署名領銜發出的名信片,寄給一位名叫黃春帆的人士。目的是公益會的開催。我自吳三連與蔡培火等著的台灣民族運動史上了解到所謂的公益會是日本領台時所謂御用紳士或是有力人士的團體,1924年,日本民政黨加藤內閣上台有意撤換內田嘉吉,以辜顯榮ˋ林熊徵為首的公益會成員ˋ還以所謂的[有力者大會]名義致電日本加藤內閣試圖挽留內田嘉吉,公益會的這種舉動還引來以霧峰林家林獻堂等的文化協會成員在全台各地也舉行[無力者大會] ,予以反制。另外我對收信者黃春帆也有點好奇,心想日據時期草屯四大望族洪家ˋ李昌期家族ˋ林家ˋ簡家之外或許還有其他有力仕紳,最後在吳文星的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資料上看到黃春帆之名,果真也是彼時台中州下的著名仕紳,因此公益會成立也找上該氏。而該君與霧峰林家還有淵源,曾吃過林家頭路。另外我也從一般民眾的問候名信片上看到一些皇民化的影子,諸如恭賀新年之際還要歌頌皇軍的聖戰一番,或是改名也要慶賀致意。一名收信者名叫芳澤鍊平,芳澤我好像有記憶好像也是草屯洪家子弟索引用之日本姓氏,後來陳老師上課帶來草屯洪家大族譜,為此我還試圖去發掘該芳澤先生的身分。
除了古文書之外,老師帶隊去考察漢人前進草屯的舊路以及舊社所在,都令人心有所感。我們循漢人先民的入墾途徑從彰化芬園與南投交界的八卦山山下向草屯一帶眺望,可以想像漢人當初看到這塊北投等社所屬的肥沃土地是如何心動,經過貓羅溪,經過番社,原來洪家的入墾路線就是如此。田野走一趟下來了解一下歷史與地理環境,再對照書中所言格外有所感觸與領會。
留言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