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ˋ書名及出版資料:

 

以禮化俗-晚明士紳的喪俗改革思想及其實踐》,何淑宜著,20009月新史學第十一卷第三期。

 

 

內容摘要:

 

前言:本篇嘗試以文化史的角度,從思想與行動兩方面深入探討晚明士紳在批判社會上流行的喪俗之餘,提出什麼方案以及何種行動希望革除流弊。

 

本書第一章介紹從質樸轉為奢華的喪葬習俗。從明初的太祖孝順父母、尊敬掌上、合睦鄉里、教訓子孫、各安生理、毋作非為等六諭說起,而孝順父母更是一切作為之根本養生送死茲事體大,太祖推動以朱子家禮為本的禮制達到去蒙古化的習俗目的。以喪禮為例,在此前提下,[奢葬] 、[火喪] 、[佛道儀式]等均在禁止之列。開朝之初以及亂事甫平民間普遍休養生息因此各地喪俗質樸。明代中葉後喪俗風氣丕變轉以浮奢越禮為能事。流俗所致造成好像不如此就是不孝的流風,流弊所及耗費鉅資勞師動眾並出現越級突破官方體制的情況。而佛道教喪禮追求風水也大行其道,官方防不勝防。

 

第二章則是從士紳改革喪俗的努力說起。士紳主要透過宗族的力量以及所謂鄉約以及喪葬會社進行著手。宗族部份由許多小家族聚族而居是明清兩代宗族的型態。明制,品官依家禮規定得立廟奉祀高、曾、祖、父四代,而平民只能奉祀祖、父兩代,不過不管是品官或民間不時出現違制情形,諸如追祀始遷祖以及民間私建宗祠等。至世宗時期,世宗接受尚書夏言建議放鬆相關法令,民間得以私建宗祠等讓宗族發展環境更家健全。

 

明代中葉後傳統士族在社會經濟發展以及政府改造上之企圖失敗,因此也將鄉官注意力投注於地方社會以及與其有血緣關係的宗族。士紳在宗族聚合的過程推動儒禮並行之於家禮與族譜。諸如姚舜牧、陳確、管志道與陳龍正等均在家訓中進行這些工作。然而也非所有士紳只是獨尊儒禮。管志道在家訓中則被認為是儒釋道三教合一。陳龍正為例,其父喪,因為母親篤信佛道,光卡到太祖六諭中[孝順父母唯一切作為的根本]順親這條就令他很難使力。而除以家訓之外以教化與規戒推廣儒禮也是明代後來趨勢。士紳之外,官方也透過鄉約組織嚴禁喪禮越級失禮的狀況。諸如嚴令保甲細查停柩者限期出殯等。所謂鄉約普遍舉行於嘉靖之後`經兵部侍郎王廷相建議戶部提准。[每月朔日社首社正率一會之人捧讀聖祖教民榜文,申致警戒。有抗拒者,重則告官,輕則罰米,入義倉以備賑濟] 。宗族鄉約之外,士紳也透過喪葬會社去改革喪禮。

 

  結論與心得

明代由出身民間的朱元璋創立政權,太祖朱元璋在寒微年少之時曾當過僧人。不過明朝似乎還是[以儒為尊],以禮為綱。而是士大夫就是[禮]明政權最主要的宣傳以及捍衛者。

 

明代的很多大事件都是似乎都與禮有關,朱元璋希望[禮下士人]以及[庶人] ,不過禮的總總束縛也綁住了皇室。諸如非嫡系出身,夙有雄才大略燕王篡位,造成明惠帝流亡不知所蹤。而捍衛體制公然與成祖對幹者,最有名儒士就是方孝儒。為此被抄家滅十族終不悔。

 

有方孝儒這種壯烈先例在前,明代這種凡事問禮的士風自開朝至明代始終是檯面上的主流。很多事件也因禮而起。諸如萬曆帝的立太子事件,宦官引起東林黨人等事件等。萬曆明臣張居正,被鬥爭最始的題材就是丁憂奪情的議題。父母去世按太祖聖訓要守制三年,張居正因皇帝苦苦哀求朝廷不可一日無張而帶孝去上班,成為張居正政敵的最佳攻擊目標。

 

中國人講究生死大事,明太祖的六諭,希望以禮化俗,以喪禮而論,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偏離儒禮轉向佛道以奢華喪禮榮耀先人甚至追求風水以例子孫之風氣顯然讓朝廷以及有古風的儒士感到焦躁。本文的主題就是在說儒士在這種普遍[越禮]的氛圍中。透過家族或宗族族規,鄉約以及所謂的喪葬互助組織運作希望藉種種作為達到移風易俗之效,不過顯然功效不大。

 

本篇最主要的主角士紳,日本學者岸本美緒區分,有求田問舍追求權財之輩以及有保有儒家道統有功名的士人。首先要釐清的是這種捍衛禮制有中心思想的士人應該還是不多,而就算是衛禮的健將要推動儒禮,碰到的阻力很多,以明末學者陳龍正為例,其父喪,因為母親篤信佛道,光卡到太祖六諭中[孝順父母唯一切作為的根本]順親這條就令他很難使力。

 

另外,以求風水而例,這種有力先人以及後人的說法讓很多士人想要破除這種迷信以及自身要抵抗此一誘惑也難。以透過宗族或鄉約組合去演教禮例這種明朝莒光日成效如何,很多是行禮如儀吧。

 

 

 

明代這種凡事問體的國風與士風,中央或是士人凡事固守祖先成法,[被禮綁架]的結果,也出現政事不順以及思想保守最後造成國力不振等後遺症。

 

不過透過這些士紳種種消極以及積極在民間的作為也讓人據此了解,晚明有志士紳的部分面貌以及其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定位。而中國儒家講求齊家治國平天下。明中葉士人只能從齊家使力,治國等無力回天可說是一葉知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芳川三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